专业论坛


流通持续创新的驱动力与创新方向


河北经贸大学校长、教授 纪良纲
2013-06-01


  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,流通业无疑是我国整个经济系统中最具变化的产业之一。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,开放、竞争、整合、重构成为流通业发展的典型特征,而创新正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主线。制度环境的变化、技术进步的持续、产业结构的变革、供求约束的转换、市场范围的扩张、国际竞争的压力都成为流通创新的契机与动力。流通产业在创新中发展,其成就有目共睹。然而,与中国的整个经济发展形势一样,在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之后,流通产业发展进入一个平台期。十八大确定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,这样一个目标对流通产业的发展意味着什么?持续的流通创新的驱动力是什么,方向在哪里,什么作保障,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索。

   一、流通创新已取得的成就

   30年来流通产业的创新成果可以概括为:地位由末端到先导,业态由单一到多样,形式由单体到连锁,组织由分散到集中,技术由人工到智能,店铺由现实到虚拟,横向分工深化,纵向合作加强,竞争力和产业链驱动能力不断提升。

   (一)观念创新带动制度创新,流通产业的先导地位得以确立

  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,供求态势与市场竞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,流通学者创新性地提出了流通产业已经成为先导产业的观点,这一观点逐步深入人心,对流通相关制度的变革、具体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刻影响。同时实践领域开始重新认识流通产业的作用,基于流通先导地位的产业链变革悄然发生,至今仍在演进之中。

   (二)开放深化带动业态创新,流通产业特别是零售业开始百花齐放

   与流通领域向外资开放的进程同步,20世纪90年代成为我国零售业态集中创新的时代。短短十几年时间,在西方社会发展近百年的各种零售业态迅速进入中国,到本世纪初,我们已经拥有了百货店、超市、便利店、专卖店、购物中心、网上商店等近20种零售业态,成为世界上拥有最丰富零售业态的国家。

   (三)以连锁为特征的经营方式创新、以计算机及网络应用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创新,带动了流通组织创新,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进入门槛低导致企业规模小、竞争过度是我国流通产业的痼疾,也是我们面对国际商业巨头竞争时最致命的弱点,理论界开出的药方是通过合并重组打造商业航母,实现流通组织创新。在实践领域,流通企业以连锁经营的形式创新为切入点,以信息技术创新为支撑,通过多业态并举、企业间战略合作、跨区域扩张等途径,有效地创新了组织形式、扩大了组织规模。以零售业为例,2011年我国零售百强企业的入围门槛达到了30亿,位列第一的苏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年销售额为1947.3亿,百强企业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.9,产业集中度正在逐步提高。

   (四)横向分工深化,现代物流业在创新中壮大;纵向合作加强,供应链管理实践方兴未艾

   现代物流业的兴起是流通产业横向分工深化的结果,同时,第三方物流、第四方物流等物流活动创新又是生产、流通、消费相结合的大流通格局形成的代表性标志。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,我国的现代物流业发展还不成熟,但是自2009年物流业纳入十大振兴产业后,其发展速度明显加快。横向分工的深化带来了专业化效率,同时对产业主体的协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应运而生的是以纵向合作为特征的供应链管理实践,流通组织致力于加强与上下游合作伙伴之间的联系与沟通,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,通过组织间的协调实现业务流程的调整,达到整体提升竞争力的目的。

   二、持续创新的驱动力及创新方向

   尽管流通创新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,但是我们的流通曾经长期躺在流通无用论的阴影下,发展的起点低,又受到市场分割、竞争无序、外资冲击等因素的影响,流通业的综合实力还

|<< << < 1 2 3 > >> >>|


联系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45号   邮编:100801
联系电话:010-66095390  传真:010-66095390  E-mail:jyzx@ccgcn.cn
版权所有:中商商业经济研究中心  备案号:京ICP备11045706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