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业论坛


以更宽广的视野看待流通中的问题


中商商业经济研究中心 刘海飞
2013-01-01


    流通业是“窗口”行业,由于它处在社会再生产的中间环节,这个“窗口”不仅可以用来观察市场和人民生活,也可以从中观察到国民经济哪些方面存在问题。当前流通业确实存在许多不足,但有时候流通领域暴露出的问题,并不一定是流通部门造成的,或者说其根子不在流通。还有一些流通促进工作,则必须从外部把基础条件创造好方能奏效。如果不重视从根源上“治本”,而总是孤立地在流通领域里“大力推进”,可能花了很大的气力往往却事倍功半,甚至事与愿违。下面举几个例子加以剖析。

   1.关于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问题。

   近年来,各方面对农产品流通环节有不少批评,似乎是流通部门人为制造了过多环节。但事实上,除非存在层层垄断,或者某种商品一时紧俏,人为制造出过多流通环节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。因为在高度市场化的激烈竞争中,这样做的后果无异于将商机拱手让给竞争对手。从理论上说,使流通环节最少的前提是:生产组织和零售组织都实现了高度的组织化、规模化,这也是定单农业、产销直接见面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。“农超对接”就是这方面的例子。现在“农超对接”发展势头不错,但全面推行的条件尚不具备,而最主要的“瓶颈”是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与零售的组织化程度不对称、不匹配。

   目前在“农超”两端,连锁超市的组织化、规模化程度较高,而农产品生产的组织化、规模化程度要低得多,国内的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平均每个社里只有几十个农户,而且很多合作社其实只是非实体性的松散联盟,这就给“对接”带来了一些困难和麻烦。所以,必须把生产的组织化、规模化这块“短板”加长,才能使“农超对接”这个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好方法覆盖到更大的范围。换句话说,流通领域减少环节,文章要从生产体制做起,如果生产组织的规模一时难以扩大,也可以通过农民联销解决问题。江苏省启东市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基础上建立了销售合作联社,一个联社组织几十家生产合作社的产品与超市对接,效果非常好,是这方面的成功范例。

   2.关于向农民提供市场信息问题。

   要求流通部门把市场信息及时、准确的提供给农民,是政府的一贯要求。这里面也隐含着对流通部门在涉农信息服务上的鞭策,似乎只要流通部门提供的信息准确及时,就可以避免“猪贱伤农”、“菜贵伤民”,避免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剧烈波动。为此,各级政府和商务部门投入了不少资金建设信息系统,向农民提供的信息越来越多,其准确性、及时性也越来越好。但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,甚至没有出现好转的迹象。什么原因?根源还是出在农产品的生产组织高度分散上。全国十八亿亩耕地摊到三亿多农民劳动力头上,人均不过五、六亩,户均也只有十几亩,而美国农户平均耕地超过一万英亩,英国农民户均166公顷,由于生产主体规模大,他们的农产品很大一部分不是上市场销售,而是由用户提前订购。例如上世纪九十年代,美国的生猪养殖量中有57是仔猪还没进来,就先上了肉联厂的订单。

   由于我国从事种养业的农户数量太多、生产规模太小,生产高度分散,大部分农民不是依赖用户下订单进行生产,而是依靠市场信息先生产后销售,结果就造成这样一种现象:当农民得到某种市场信息时,要么都上,要么都下,“要上一窝蜂,要下大雪崩”,生产大上大下、市场剧烈波动。大上造成“卖难”,大下造成“买贵”,而在这两种情况下农民的大多数都要吃亏。由此可见,如果不解决生产高度分散的问题,可能提供的信息是正确的,但得到的结果却是可悲的,信息越准确,反而越坏事。

   3.关于降低物流成本问题。

   这也是近年来经常提到的问题,一个常常被拿来比较的指标是,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。我国这个指标多年来在18左右徘徊,去年是17.8,而发

|<< << < 1 2 3 > >> >>|


联系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45号   邮编:100801
联系电话:010-66095390  传真:010-66095390  E-mail:jyzx@ccgcn.cn
版权所有:中商商业经济研究中心  备案号:京ICP备11045706号